Editst Dream

白日梦与其他

好久没更新了,就还是写一下今年的上影节吧,整体来讲是很满意的一次体验,蹲到了很多惊喜的票,感谢各位出票和收我的票的好心人们,还是挑几部喜欢的记录一下。

《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》不必多说,经典作品,之前在资料馆看完了四部新剧场版,加上旧剧场版算是补完了。对比下来还是更喜欢新剧场版的内容和结局,算是与世界的和解吧。

《梦》,一部很清新细腻的讲述青春期情感的电影,差不多是本届上影节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了,背景在挪威,能充分感受到人物的轻盈和无忧无虑,是羡慕不来的成长环境了。讲述方式很现代,轻松又带着点幽默,很有意思。看过之后才知道青春片可以拍的这么美好和善良,这才是青春的感觉啊。

《解构爱情狂》和《子弹横飞百老汇》,两部伍迪艾伦的电影,都挺喜欢的。前者是今年上影节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电影(不考虑早已看过的EVA旧剧场版),伍迪艾伦亲自出镜,完美地演出了一个处理不好现实中关系的作家,他把自己的生活都倾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。影片在他的真实生活与作品世界无缝切换,很好地表现出了那种突然就沉入自己的世界的感觉。正如片名,伍迪艾伦解构了许多宏大的东西,把现代化的虚无表现的淋漓尽致,处处充满着幽默却又不显得刻意,很愉快的一次观影。后者讲述了一个自认为有才的编剧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天才,最后认清自己的故事。夹杂着各种讽刺与黑色幽默,后半部分更是让人笑个不停。

《侠盗猎车哈姆雷特》,也是看了某篇推荐买的一部,一开场是在游戏侠盗猎车手的画面,我还在想完了是什么东西,结果是看完特别惊喜的一部纪录片。讲述了英国两名演员由于疫情封控,只能在游戏里消磨时间,结果某天走到游戏中的户外舞台上突发奇想,打算在这里演一场哈姆雷特。利用游戏中的自由度,他们突破了现实的限制,完成了一场只存在于侠盗猎车世界中的哈姆雷特。莎士比亚的台词配合疫情期间的茫然,现实生活与游戏世界相互影响,真的是分外有意思。可以说是上影节到现在最大的惊喜了。

《粗野派》,一部三个半小时的传记片,还是IMAX版,观影体验拉满。主角是一位二战后移居美国的犹太人,很自然地能想到那个年代他所经历的种种磨难,能体会到他的挣扎和痛苦。不过还是感慨时代不同了,美国早已不是那个盛产钢铁制造一切的国家,也不是那个对移民敞开大门的自由灯塔了,世界终究是变了。里面很大一部分故事发生在宾州,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汉洋制作的关于宾州钢铁和水泥之城的故事,感慨颇多。

《罪人》,非常适合在IMAX影院欣赏的电影,高潮部分伴着音乐真的让人意犹未尽,表面上是吸血鬼,实际上不难想到它们代表的那些压迫与剥削,可惜现实世界中不会有突然升起的太阳来净化一切。很讽刺的是吸血鬼们一起念圣经,这东西对它们来讲也是个笑话。略微不足的是开头有些冗长,故事进入有点点慢。想到这部电影在港澳随便看,国内却要疯狂求票,有点悲哀。

转眼上影节已经结束三个月了,后面也断断续续看了不少江浙沪的影展,但集中在那十天里疯狂赶场的感觉还是独一无二的。回想下今年的选片,整体比较一般的是大卫林奇的几部作品,可能我确实不是对这类题材太感兴趣吧,最大的感受应该是好的放映厅对观影感受的提升还是很明显的,看过的三部IMAX作品的观影效果都没得说。

电影确实是一门很神奇的艺术,还是衷心期望能有更多机会看到更多好的电影。

2024的最后一天了,照例来写下年终总结,对许多人来讲今年应该是很不寻常的一年,无论是远方的世界还是近处的生活,都有许多让人灰心的事情发生。前两天刚听完声东击西的2024声音时光胶囊,前面大半是一件又一件让人惊叹居然还可以更糟的事情,后面则是那些依然让人感觉这个世界的美好的记录,让我印象最深的,则是一条“好的都是大叙事,悲的都是小人生”的评论。

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今年的感受,尽管知道今年各方面的环境都在变差,但我自己却意外地没有感到很糟,或许是因为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中获取到了幸福和满足,也或许是因为这些后果还没传递到自己,但我觉得在未来这样一个晦暗的年代里,对个体来讲更重要的是珍惜“具体”,关注自身和具体的附近,把握那些稀少的确定的快乐。

阅读全文 »

又是一年结束,工作后感觉时间过得快了很多,以前的时间是按天计算,现在的只能按周计算,只有周末才有空做点自己的事情,平时下班回家往往没什么心力做些啥了。看了下豆瓣今年的标注,发现今年看的书不多,但应该是看电影最多的一年,合在一起记录一下吧。

阅读全文 »

终于有精力简单写一下上影节比较喜欢的几部电影了,按观影顺序简单记录下吧。

《出租车司机》,当然不是韩国那部不存在的电影,而是马丁·斯科塞斯的作品,作为今年看的第一部影片,有很明显的时代感,充满了七十年代人的迷茫和不知所措,有愤怒甚至都不知道该面向哪里。电影的画面也很迷人,特别是夜色中迷离的纽约,混乱却充满吸引力。

《纯真年代》,同样是马丁·斯科塞斯的作品,情节在现在看来有点老套,但是想象这样的爱情和放手,还是令我感动。

《低俗小说》,昆汀的知名作品,之前就在电脑上看过,这次重温了 4K 版,依然是足够吸引人,可能是本次上影节最喜欢的作品了。反套路的开头和剧情,处处充满着讽刺和调侃,以及不少低俗的笑点,是一部没什么深刻内涵却让人开心的电影。

《攻壳机动队》《攻壳机动队2:无罪》,两部经典的作品,很幸运收到了两场连看的票,其内容放在当下看格外应景,面临或许已不再遥远的 AGI,人类最本质的存在和区别是什么,所谓的灵魂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吗,如何判断我是我,或许这就是那些会永远追问下去的问题。

《美国往事》,应该也是本次上影节最喜欢的作品之一,全长四个多小时,本以为会忍不住走神或打瞌睡,却全程目不转睛地看完了。作为一部描绘上世纪美国黑帮的故事片,虽然讲的是兄弟之间的故事,但还是能看到不同人的选择对人生的影响。特别是黛博拉与面条间的纠葛,她能放弃这些坚定地走出这个环境,是多么无畏的人啊。

《火星特快》,一部法国动画电影,探讨了自然人与机器人、自然人与意识克隆体之间的关系,动画对于许多场景的表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整体画面风格也很喜欢,就是字幕的翻译过于离谱,像是机翻又没人校对的产品,多亏了自带英文字幕,不然许多地方真是不知所云。

《穿越无尽的海洋前往月球》,同样是个法国的电影,里面充满了希腊夏日的海洋,无尽的青春,无尽的美好时光。所有人都是无忧无虑地漂在夏日时光里,哪怕是两个父亲的冲突,也被戏剧化的剪辑所淡化,这就是我想象中美好的夏日吧。

《有人赞美聪慧,有人则不》,百老汇的重映计划选片,并不属于本次上影节的放映范围,但还是放了进来,算是一部意外的惊喜之作。同样是发生在夏天,这次是两个小学生的故事,能让人瞬间回想起曾经漫长的暑假,不知天高地厚,不知何为忧愁。或许早熟的孩子会对未来有种莫名的预感,但这不影响和伙伴一起享受这无穷无尽的暑假,享受肆意的快乐。

今年的上影节虽然由于工作错过了许多,但还是收获满满的10天,祝每个人都能享受电影的美好,或者任何美好,再会。

又是拖到了最后一天来写年终总结,由于晚上有跨年演唱会,所以提前到中午开始。可能是上班了的原因,今年感觉结束得格外迅速,特别是下半年。总的来讲,虽然今年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,都在一种下滑的状态里,但我自己觉得还是很不错的一年,有了诸多第一次,回归生活,回归当下。彻底告别了学生时代,当然有怀念和不舍,但还是要走下去,哪怕前方阴云密布,就“独立向荒原”。

阅读全文 »

又到了写总结的时候,今年豆瓣推送的年终总结格外令人汗颜:2023年想读37本,读完36本,照这速度我的想读书目应该不存在被清空的哪天了。去年写道忙于找工作,读书不多,今年上半年写毕业论文,然后趁着答辩前的间隙出去玩了几次,下半年入职后也没读多少书,总的来讲还是不尽如人意啊,照例挑几本比较喜欢的来说一下。

今年读的小说偏多,主要是科幻和国内新一代所谓“东北文学”作品。前者最喜欢的是《寻获与失落》,是一种与常见的硬科幻风格迥异的写作风格,描写细腻,可以把你拖入一个又一个全新的宇宙,虽是中篇,却能感受到异世界的迷人魅力。还有《格雷格·伊根经典科幻三重奏》,其实是三本短篇小说集,每本中都有格外突出的作品。格雷格·伊根的作品偏硬科幻,强设定,不过还是挺合我理工男的胃口的。后者今年读完的作品里最喜欢的是短篇小说集《平原上的摩西》,据此改编的同名影视剧我也十分喜欢。读小说的描写更加能体会到上个世纪末东北的失落与萧瑟,以及由此带来的动荡与痛苦,是弥漫在整部小说集中的。虽然我未亲历上个世纪的东北,但这几年的疫情,以及23年的衰退,让人仿佛能预感到些什么。

除了小说,还有两本历史类的作品,一个是《监狱琐记》,是王学泰在文革末期因言获罪,在监狱里的所见所闻。现在读来,虽无一字在抱怨,却格外能体会到那个疯狂年代的荒诞,没有法治,每个人早晚都会成为被害者。另外一个是《八月炮火》,这本书前几年反反复复读了几次,始终没能读完,这次再从头开始,终于看到了最后一页。整本书的行文不像是历史著作,更像是一本小说,对于一战前的欧洲形势,作者做了深入而细致的描写,一场改变整个世界的战争就是这么荒诞地发生了,从此再不会有那个黄金时代。

还看完了《认识电影(修订第14版)》,这本书可以说是电影爱好者的入门必读书目了,现在看电影会有意识地分析一下画面、调度等信息,而不是只关注剧情。当然也没记住太多,里面各种经典电影的剧照,可以当作收藏也不错。

就是这些,明年还是要多读书,祝好。

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“正面连接”,后因“地图使用不规范”被删除,国内其他平台亦被删除,特此转载。

个人奋斗有用吗?在发了2500份问卷、访谈了200人之后,调研最终显示,努力并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处境,决定命运的主要是社会因素。

我家小区的保洁老赵,来北京打工了23年,60岁时却没法退休。他未来的养老金每月只有100多元,因此打算打工到70岁为止。

他这代农民工,也是我国“第一代农民工”,生于70年代前,在八九十年代进城打工,不少人务工超过30年。但这8600万余人到晚年,情况和老赵大致相同。

老赵是河南驻马店人,2000年来到北京,那年他32岁,看过门,做过绿化,2007年来到我们小区做保安。如此又过了10年,49岁了,还没攒够钱结婚,一个人住在冬天没暖气、夏天潮湿发霉的10平米地下室。

我知道这些,是因为我当时在报社实习,需要出一篇农民工的稿子,而老赵是离我最近的农民工。

“我7年没有休假,一天工作10小时,一个月2700。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情况,大家都是这样的。”临走他叮嘱,“这几句话你千万不能删”。

不止这几句,关于老赵的整个部分都被删掉了,原因是“负能量”。老赵不符合我们对于农民工生活的美好愿景,但这个人群的实际处境,比我们能想到的还要更糟。

安徽师范大学的副教授仇凤仙做了一项研究。她发了2500份问卷,访谈了200人,想知道第一代农民工老去后如何维生。我在报告的字里行间看到了无数老赵——

当我们热议“延迟退休”,担心60岁不能休息,他们中60.7%只能“干到干不动为止”;

当城市老人每月平均能领到3000元退休金,他们的养老金只有一两百元;

他们都打工超过15年,但到了晚年,一半以上的存款还不到5万元;

他们挣到钱都寄回家里,供孩子上学,但结果,下一代阶层跨越不到20%。

我们更容易忽视的一点是,他们既是工人,也是老人。他们在本该退休的年纪不得不继续努力工作,但结果是,他们既得不到老年生活所承诺他们的,譬如天伦之乐和医疗保障,也得不到工人应有的回报和尊严。

1993到2005,全国城镇职工的月工资提高了1260元,而农民工的增长幅度是:68元。

他们并非不努力,但调研最终显示,努力并不能真正改变命运。仇凤仙最后用“社会脆弱性”来描述他们的处境,即这是一个时代性问题,深受社会排斥性政策的影响,远非个人能决定。

他们的困境,和今天很多人面临的困境惊人地相似,这或许是一个社会中,弱者们常见的命运。

阅读全文 »

拖到今年的最后一天才开始写,可能是因为今年发生的事情太多,都不知从何说起,回想时更多的是不真实感。年末时还是没逃过奥密克戎,现在还是咳嗽,那就边咳边试着写写今年的荒谬吧。想了很久怎么总结 2022 年,直到昨天看到网易新闻的年度总结视频,我觉得最简单的两个字就够了:活着,只是不同人想要活下去的难度太不一样了。

之前一直在想中国人民实在是太听话了,或许某些程度上这里的政府和这里的人民是互相选择的结果,但 11 月的一系列游行抗议,真正给了我一点希望,原来还有这么多勇敢的青年,我衷心感谢每一位勇敢的人。最后照例推荐一下今年声东击西的 2022 年声音时光胶囊

阅读全文 »

这一年大半时间忙于准备秋招,书也没读多少,只有年初和年末读了一点,选几本印象深刻的记录一下。首先是关于中国经济政治的三本书。《以利为利》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角度详细描述了数次改革以及产生的影响,可以看到当前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收入的必然性,也指出了这种局面存在的问题。事实上本书出版于 2012 年,刚经历过 2008 年的“四万亿”大放水,各地房价已经历了一次猛涨,作者在书尾指出:

本书的研究表明,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偏执并非是由官员的个人意志所导致的,而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系列变化所带來的结果。这些关系的变化,在工业化、市场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,造就了一种将土地、财政和金融结合在一起的“三位一体”的发展模式。这种模式一方面造就了持续不断的地方经济的高增长和城市繁荣,另一方面也在累积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……

现在来看,不仅房价更为离谱,其积累的风险也不止一次地冲击了各行各业,就在前几日刚刚又出台了拯救房地产行业的文件,未来如何,我们且看。

《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》从组织关系的角度总结分析了当前各级政府的组织结构和逻辑,展示了中国政治结构自古以来的一种延续性,同时解释了许多地方政府看似不合理的行为背后的逻辑性。特别是其中“层层加码”和把一切问题“政治化”的倾向,对照疫情三年的种种现象,格外真切。

官僚体制在社会中扩展。由此,官僚体制建立起国家与社会间的强大直接连接,国家直接面对社会,产生两个潜在危险。其一,在法理权威基础缺失的情况下,国家权力官僚化,与历史渊源深远的官僚体制上下联手融为一体,走向官僚专制的支配形式,而不是建立在(韦伯意义上)法理权威之上的官僚制支配形式。其二,官僚权力的膨胀与组织失败诱发卡理斯玛权威重登历史舞台,重回历史之旧辙。

作者在最后指出的当代中国国家治理面临的两个危险,看一看今年连任的那位,只能感叹历史的轮回。这本书似乎是出版当年就被下架,但是作者在自己的学术官网放出了电子版,可以阅读。

《大国大城》的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和图表对比告诉我们,世界各国的趋势都是城市化发展,特别是大型城市的集聚发展。我们不应该采用严格的户籍制度来限制人口流向大城市,而是应该正视这种趋势,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,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。

还有一本同样上市没几天就被下架的书,《可能性的艺术》。我是在尚未出版前阅读了看理想的同名节目,作者对比介绍了不同国家的政治现状,以政治转型和国家能力为标尺,分析了成功和失败的不同案例。坦白说,本书的内容已经十分克制,出版时更是替换掉了在线版中的俄罗斯与苏联两部分,却仍遭到下架的命运。这也能看出当今出版行业乃至整个公共空间的逼仄与压抑。

最后是三本小说,《其主之声》《未来学大会》是莱姆的两本科幻作品,但和常见的科幻相去很远。作者在科幻的外衣下探索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,对科学技术的利用和对未知的探索等等话题,可以从中看到无穷无尽的反思与回味。《秋园》是杨本芬在八十多岁写下的关于她的母亲秋园的故事。行文平淡,真切地记录了上世纪几代人的生活,虽是小说,却真实可感,让人感叹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命运和苦难。

祝好。

之前在从 Yubikey 到 PGP 靓号计算这篇文章中简单介绍了如何使用 GPU 进行科学算号,后经群友提示,发现可以利用百度飞桨 AI Studio 提供的 Nvidia V100/A100 显卡来进行科学算号。估计是出于吸引用户的考虑,该平台提供了每日最多 16 小时的免费使用额度,只需要运行任意项目即可自动到账。

由于该平台无法直接安装 libgcrypt,需要手动编译安装两个计算库,之后即可正常使用,下面详细介绍一下配置的步骤。

阅读全文 »